四年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曾被视为省际交界“薄弱地带”的土地上揭开了新的篇章。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自2019年11月揭牌成立以来,示范区始终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经过四年建设,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45个亮点项目建设,“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已启动实质性开发;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已集聚64家高能级主体,为示范区建设赋能。

  今年2月,全国首部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水乡客厅标志性工程方厅水院开工建设。这座建筑跨越了三个省级行政区,到2024年底,将建成一座四合院布局的方形院落,院子中心将设有“长三角原点”。方厅水院被视为促进区域融合的关键一步,沪苏浙皖在院子的四个角分别设立了主题展示空间,游客可以在一刻钟内走遍沪苏浙,一天内逛完沪苏浙皖的所有展区。这座建筑将成为连接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纽带,促进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

  “今后,从方厅水院到虹桥枢纽,约30分钟可达。”沪苏嘉城际铁路相关项目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去年7月13日,沪苏嘉城际铁路上海段、江苏段、浙江段宣布开工建设,串联起虹桥商务区、青浦新城、环淀山湖创新核、西岑科创中心、水乡客厅、祥符荡科创绿谷、吴江高铁科创新城等核心功能区,实现重要功能节点间30分钟可达。

  这条城际铁路是长三角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铁路运营里程已超6600公里,还有超过3100公里的高铁线路正在建设中。这些铁路网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选择,更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现在,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等城市间的城际客运基本实现1至1.5小时快速通达,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建成通车,示范区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为区域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通过统一标准、互认互通,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获得感不断提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牌以来,已有逾150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实现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的共享互认……“做实一小片、协调一大片、引领一整片”的示范效应日益凸显,不仅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还对国内其他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共同打造的“环淀山湖创新圈”,通过整合三地资源,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流通。

  12月22日,示范区发布了《关于为外国人才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提供便利化服务的若干举措》,进一步提升示范区外国人才出入境和居停留的便利化服务水平,在强化人才引进、鼓励创新创业、实施便利化服务等方面提出18条举措,突破性实现了外国人才工作年限跨省互认。同时,进一步拓展申办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才范围,将“外籍留学生”纳入申请范围,截至目前,已有19人跨域申领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

  同时,设在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理论研究实践基地”正式启动。该基地将从事示范区人才一体化理论和政策研究,制定和发布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等报告,举办人才学术会议和论坛,合力打造示范区一体化人才发展品牌。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方面围绕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促进示范区人才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地落实,为示范区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