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降薪潮:人才市场如何应对?
元描述:投行降薪潮席卷而来,保荐代表人年薪百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行业人才市场供大于求,招聘条件更加严格,找工作周期延长;投行人士该何去何从?本文将深入分析投行降薪潮背后的原因及影响,并提供行业专家建议,帮助你应对行业挑战,找到最佳职业发展路径。
引言:
“投行招聘需求放缓,专做股权方向的猎头业务量也在收缩。我们当前也在非常急切地拓展企业投融资岗位,争取给投行人多提供些选择。”
这句出自资深猎头阿琳娜(化名)的话,道出了当下投行人才市场的真实写照。自去年下半年以来,IPO降温明显,券商投行直面考验,降薪、减员、严控差旅费等措施接踵而至,年薪百万的保荐代表人也不再是“香饽饽”。
面对行业寒冬,投行人士该如何应对?是选择坚守阵地,等待行业回暖,还是另寻出路,踏上新的征程?本文将深入分析投行降薪潮背后的原因及影响,并提供行业专家建议,帮助你解开心中困惑,找到最佳职业发展路径。
投行降薪潮: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投行降薪潮并非突发事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IPO降温,融资市场遇冷: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IPO市场明显降温,融资项目数量和规模均出现下降。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IPO市场融资额同比下降超过50%,股权融资市场整体低迷。
2. 券商投行降本增效:
面对业绩压力,券商投行纷纷采取措施降本增效,其中降薪成为普遍现象。多位猎头和投行人士透露,目前多数券商投行部门已对薪酬进行了调整,其中固薪平均下调幅度20%—30%。
3. 人才市场供大于求:
2019年到2022年是投行的爆发期,每年净流入的保荐代表人数量众多,但如今投行对新增人员的需求都比较少,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状态。
降薪潮下的投行人:选择与挑战
投行降薪潮对投行人士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挑战,但也蕴藏着机遇。
1. 薪酬预期下调: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投行人士的薪酬预期也出现下调。阿琳娜表示,现在重新找工作的投行人普遍下调了预期,而就在3个月前,候选人还不太能接受降薪跳槽。
2. 招聘要求提升:
投行招聘市场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项目落地能力。针对承揽岗,机构会更在意候选人项目资源的确定性,考察更具体。针对承做岗,机构会更加重视应聘者过往相关项目经验的丰富程度,以及保代考试、CPA证书等方面的资质。
3. 找工作周期延长:
受行业环境影响,投行人的找工作周期也出现延长。此前投行人找工作周期约在2个月内,但当前如果是要找到非常合适的机会,时长可能会拉长至半年以上。
投行人才市场:结构性调整
投行人才市场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部分岗位需求下降,部分岗位需求上升。
1. 股权融资部门招聘需求收缩:
受股权融资项目减少影响,券商投行股权融资部门的招聘需求也在收缩,少数仍有需求的券商也是优中选优,不是十分契合不会聘任。
2. 债券市场人才需求旺盛:
得益于“债牛”行情,年初至今,券商对债券交易人员和债券投研人员的招聘需求比较旺盛。比如信用研究员、信用债投资、利率交易员、做市交易员等岗位,年初至今处于小幅增长状态。
3. 头部券商人才外流,中小券商趁机招贤:
当下一些头部券商的人才外流,个别过往投行资源积累不多或发展不顺的中小券商,也趁此机会收纳一些优质人才。
投行人该如何应对?
投行降薪潮给投行人士带来压力,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1. 调整心态,冷静面对变化:
投行人士应调整心态,冷静对待变化,思考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减少自我的情绪内耗。
2. 做好自身积累,提升竞争力:
如果有志于投行工作,当下可以做好自身积累,比如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把过往没时间或没来得及覆盖的公司跑一跑,增加人脉资源和积累产业认知。当行业未来走向上升期时,会更具备竞争力。
3. 考虑转型,寻找新的机会:
如果考虑其他转型方向,适合投行人士的赛道并不少,可以考虑买方投资机构、产业战投、企业证代、投资者关系等部门岗位。
常见问题解答
1. 投行降薪潮还会持续多久?
投行降薪潮的持续时间无法确定,这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资本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券商投行自身的经营策略。
2. 投行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资本市场会持续发展,投行行业仍具有长期发展潜力。但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将更高。
3. 投行人士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投行人士可以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行业经验、拓展人脉关系、积极学习新知识,以应对行业挑战。
4. 哪些行业适合投行人士转型?
适合投行人士转型的行业包括买方投资机构、产业战投、企业证代、投资者关系等。
5. 投行行业降薪潮对人才市场的影响?
投行行业降薪潮导致人才市场供大于求,招聘条件更加严格,找工作周期延长。
6. 投行降薪潮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投行降薪潮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影响行业发展。但同时也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推动行业更加理性发展。
结语
投行降薪潮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坎,但并非终点。
投行人士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学习提升,抓住机遇,开创属于自己的职业新篇章。
无论选择坚守阵地,还是另寻出路,都应审慎思考,做出明智的决策,迎接行业挑战,拥抱未来机遇。
